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中国经济时报 2022-12-08 关键词: 强国先强教,强国必强教



陈如平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国先强教,强国必强教,没有教育强国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强国,就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毋庸置疑,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将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任务。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时不我待

教育强国是一个重大但又不陌生的概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定位、新使命和新担当。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出发,明确“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并作出全面规划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未来5年和未来15年发展远景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大在规划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战略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的目标任务,“加快”二字实际上划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谋划,强调的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关系,同时依然将教育放在科技、人才前面,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体现在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基础性支撑作用看,通过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可以大力造就共同富裕之生命主体。从全局性支撑作用看,通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从战略性支撑作用看,通过加快建设世界教育强国,可以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战略性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软”“硬”兼施

一般来说,教育强国既包括教育的硬实力,主要是指规模、结构、体系等,表明一个国家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条件;又包括教育的软实力,主要是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表明一个国家教育所产生的效能。目前,我国教育的硬实力已经大大加强,并且还将继续增强,现在需要把重心转移到提升教育软实力上来。因此,建设教育强国,应该“软”“硬”兼施,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发力,2021年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达2.91亿人,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国。从“大”到“强”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教育强国意味着不但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正规教育体系,而且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非正规教育体系,成为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强国还意味着教育体系、制度和模式将更加完善、更加先进、更具竞争力,自主化、体系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力得到整体提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是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进入第一方阵。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1年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4%、57.8%。通过持续提升普及水平,以增量快速增长弥补教育存量不足的问题。现在,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达到13.8年,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按照教育现代化趋势预计,2035年将达到15年左右,基本与2035年时发达国家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平均水平处于同一个起点。这意味着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水平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三是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者规模世界第一。从学龄人口变化情况看,2020年至2035年,中国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将从1.1亿减少到7500万左右,进入退出比为68%,高等教育入学压力将明显减小。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培养能力和支撑服务能力的增长,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将持续增长。未来,每年将有900万至1000万名大学毕业生。届时,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将超过所有国家,位居世界第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提供人力和人才支撑。

四是人力资源开发进入高层次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教育强国的重要人力资源指标。2021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8年,2025年力争提高到11.3年,到2035年有望达到12年以上。这意味着主要劳动人口中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者的比例将以每年1%的速度提升,将从现在的19%提高到2035年的35%至40%左右。毋庸置疑,人力资源规模和质量优势,将持续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一轮巨大的“人口红利”。

五是成为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中国教育将更加开放,全面走向世界,实现几代人长期追寻的“中国教育梦”。与美、英、德、日一样,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留学生目的地国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教育事务管理、规则制定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实现路径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它关系到教育事业兴衰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就需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整体构建,涉及结构框架、资源配置、运行机制、精神状态、效益评估等诸多方面。这就需要不断加强体系构建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重点是要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乃至终身学习相互衔接、贯通培养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与区域协调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以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的开放教育体系。

三是稳进提升教育普及水平。未来若干年甚至到2035年,各级各类教育普及仍是战略重点。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仍是“重中之重”,同时推动全面普及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预计2035年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将超过95%。受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的影响,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20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望达到60%。与此同时,还特别需要关注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

四是切实推动教育均衡协调。受多方面原因影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教育的区域、城乡、人群、校际差距客观存在,这是建设教育强国无法回避的困境和矛盾。这就需要加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实现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整体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带为引领,形成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落实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加快乡村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水平。

五是坚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动力。但教育改革面对许多未知性、不确定性,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需要健全与教育强国地位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强化政府教育职责职能,调整和完善教育财政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增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健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省级和地市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县级办学主体地位,激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活力。同时,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办学模式、保障机制的改革,强化教育评价的标准引领,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六是推动中国教育融入世界。加快推进教育的全方位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这就需要持续推进“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和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互联互通,建好鲁班工坊,推进海外中国学校建设。中国的教育体量,决定了它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试验场”,这就需要总结好中国教育发展经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全面提升中国教育理论与模式的影响力。同时,还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入参与制定世界教育质量标准和重大计划项目,向世界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为全球教育发展和制度建设作出贡献。

总之,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爱校卡·二维码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服务平台